如意雲頭有端倪:唐乾元重寶背如意雲紋錢鑒賞

    來源:收藏快報 文:陳璟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標誌,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減少,社會動盪,國力銳減,經濟遭受重創,首都長安已不復當年“開元盛世”之景。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時期,唐朝中央政府是如何應對的?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不妨從一枚小小的貨幣中去觀察其中的端倪。

 

    唐天寶十六年(757),大將郭子儀率領軍隊收復首都長安,並迎請唐肅宗李亨回京。肅宗於第二年改元“乾元”,為了籌措軍費,填補戰爭帶來的財政虧空,採納了御史中丞兼鑄錢史第五琦的建議“奏請改錢,以一當十,別為新錢,不廢舊錢,冀實三官之資,用收十倍之利”。下令以“錢,國之重寶”為名,鑄造“乾元重寶”,並與
開元通寶錢並用。乾元元年(758),鑄當十型“乾元重寶”,以一當十枚“開元通寶。”乾元二年(759),由於當十大錢依舊無法解決唐朝政府巨大的軍費開支,肅宗下令發行“乾元重寶”當五十型的大錢,該錢背面的外郭為重輪,俗稱“重輪乾元錢”,這種錢僅比原當十錢直徑略大一點,稍重,但竟然以一枚當五十枚“開元通寶”使用。如此虛值大錢通行之惡,可想而知,未及半年,市場便一片混亂,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這不僅造成了巨大的市場壓力,同時也導致私鑄貨幣牟利的盛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如意雲頭有端倪:唐乾元重寶背如意雲紋錢鑒賞

    由於“開元通寶”重量較為標準,每枚約重4克,僅五枚即可私鑄一枚重輪乾元錢,更可獲十倍的利益,直接導致了良幣“開元通寶”迅速退出流通市場,“劣幣”大量盛行,這種私鑄現象甚至一度已經無法控制,即“犯私鑄者日有數百,州縣不能禁”。《新唐書·食貨志》載“法既屢易,物價騰貴,米斗錢至七千,餓死者滿道。初有‘虛錢’,京師人人私鑄,並小錢,壞鍾、像,犯禁者愈眾。”而作為貨幣改革者的第五琦,也因推行貨幣減重政策,引起物價瘋漲,被貶職出京。為治理這種貨幣亂象,唐肅宗對匯兌比例進行調整,逐步撥亂方正, 《唐書·食貨志》載:“上元元年,減重輪錢以一當三十,開元舊錢與乾元十當錢,皆以一當十。”直至唐代宗即位時才得到較有效的解決,代宗即位後下令,乾元重寶以一當二,重輪錢以一當三,直至以一當一。

 

    如圖所示這枚“乾元重寶”小平錢,重3.5克,直徑24.1毫米,為中國錢幣博物館藏品。該錢體型甚小,青銅質,隸書,直讀,廣穿;正面錢文為隸書,“乾”字作“乾”,字形甚大,異書;“元”字左挑;“寶”字與開元通寶字體類同;背上為如意雲頭紋。

 

    雲紋是我國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中典型的一種,被廣泛裝飾在古代建築、雕刻、服飾、器具及各種工藝品上,雲紋形態多樣,有十分抽像規則的幾何圖形,也有生動形象的自然圖形。隋唐是朵雲紋盛行時期,不僅是富貴華美的代表,也是順應時代的審美要求,更是日趨豐富的裝飾元素,被賦予吉祥如意的寓意。

 

    雖然唐朝中央政府規定,乾元重寶當十錢每千文重十斤,平均每文約重一錢六分;重輪錢每千文重二十斤,重量是當十錢的一倍。但由於貨幣鑄造的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導致“乾元重寶”重量不一,直徑大小皆無標準可言,受其影響官方貨幣甚至也出現減料減重的現象發生,而這種小平型“乾元重寶”即是此類錢幣之一。

 

    綜上所述,“乾元重寶”是唐朝中央政府為平定“安史之亂”,籌措大量軍費開支的特殊時期產物。寶應元年(762)唐代宗繼位,恢復了貨幣經濟秩序,規範了新舊二錢的匯兌比例,迫使退出流通,從而恢復正常流通制度,統一了幣制的效果,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而在第二年,也就是廣德元年(763),叛軍首領史朝義自縊而亡,其餘叛將皆降唐軍,這標誌著歷時七年又二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息,而這枚小小的“乾元重寶”錢也為這段歷史留下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其裝飾的雲紋不僅蘊含了時人吉祥如意的寓意,也寄托了人們對安定的社會生活的美好嚮往。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