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海峽銀幣5分圖文解析

英屬海峽銀幣5分圖文解析

  公元7世紀開始,直至1511年之前,馬來亞地區先後由蘇門答臘王國、爪哇王國、馬六甲王朝統治。1511年起,馬來亞先後遭到葡萄牙(1511年—1641年)、荷蘭(1641年—1824年)、英國(1824年—1957年)、日本(1942年-1945年)的侵略和殖民統治。

  

  馬來半島於1826年成為英屬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1939年,英國將馬來半島的11個州和新加坡聯合組成一個行政區域,稱為英屬馬來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來亞於1941年12月被日本軍隊佔領。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同年9月英國恢復了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

  

  然而,此時的馬來亞人民反殖民化的思潮運動已是如火如塗。英國政府為了抑制馬來亞人民的反殖民化情緒,於1946年強行通過一項法令,將馬來亞切割成兩個部分----所謂的馬來亞聯合邦(11州)和新加坡島。

  

  在馬來人的不斷努力之下,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獲得正式獨立, 8月31日馬來亞舉行獨立慶典,從此,8月31日成為該國的國慶節。由於國內外各種政治及經濟因素,馬來亞聯合邦於1963年9月10日與新加坡、沙巴(即北婆羅洲)及沙勞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又稱“大馬來西亞”(簡稱大馬),至此“馬來西亞”這個新的國家正式誕生了。(1965年新加坡退出聯邦,建立獨立的共和國)

  

  在1826年成為英屬海峽殖民地之前,馬來半島各州即已自行發行
硬幣,這些硬幣大都為手工錘制幣,幣面採用阿拉伯文及回歷紀年。如馬六甲(Malacca)、檳榔嶼(Penang)、雪蘭峨(Seiangor)、彭亨(Pahang)、霹靂(Perak)、吉打(Kedah)、丁加奴(Trengganu)等。1826年開始,馬來半島各州通用英屬東印度公司發行的錢幣,直至後來大量通用英屬海峽殖民地錢幣。

  

  1939年,英國將馬來半島的11個州和新加坡聯合組成英屬馬來亞。同年,英屬馬來亞的硬幣也發行了,硬幣的正面有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左側標準像,反面則有“COMMISSIONERS OF CURRENCY MALAYA”字樣(馬來亞貨幣專員)。

  

  英屬馬來亞的硬幣通用於馬來半島的11個州和新加坡島。從1939年至1950年,一共鑄造了12年,一共發行有5種面值,12個品種。分別為半分(1種)、1分(2種)、5分(3種)、10分(3種)、20分(3種)。

  

  1952年,英國又將英屬馬來亞與北婆羅洲組成“共同貨幣委員會”。並於1953至1961年間鑄造英屬馬來亞及婆羅州硬幣(MALAYA AND BRITISH BORNEO)。這些硬幣通用於馬來半島11個州、新加坡、沙撈越、文萊、沙巴(即北婆羅州)(註:1888年,北婆羅洲、沙勞越和文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統稱英屬婆羅洲)

  

  實際上,“英屬馬來亞和婆羅洲”並非一個行政區域的名稱,它實際上只是一個“共同貨幣委員會”的名稱。類似於現在的“歐盟”。貨幣雖然可以統一為歐元,但實際上各國的行政區域都是獨立的。

  

  因此,廣義上來說,英屬馬來亞硬幣應該包括1939-1950年間的喬六頭像硬幣和1953-1962年間的伊二女王頭像硬幣。但在實際的收藏中,我們一般所指的英屬馬來亞硬幣均是指1939-1950年間的喬六頭像硬幣。而將1953-1962年間的伊二女王頭像硬幣另外做為一個系列收集。也就是說,我們收集中所指的英屬馬來亞硬幣實際上是一種狹義範圍上英屬馬來亞硬幣。

  

  回過頭再來說一說英屬馬來亞1939-1950年間的喬六頭像的這12種硬幣的具體收集特點。

  

  英屬地的錢幣上面所鑄的英國國王頭像都是統一的標準像,從英國的本土錢幣,直至所有英屬地的錢幣,都是如此。就拿喬六來說,不戴皇冠的、戴皇冠的、大頭的、小頭的,雖然有多種頭像的區別,但同一種類型的頭像他出現在不同英屬地國家的硬幣上也是會保持一致的。不可能說出現在羅得西亞錢幣上的喬六的鼻子尖一些,出現在斐濟錢幣上的喬六的鼻子扁一些。這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因為英屬地錢幣所鑄的英國國王頭像都是統一的標準像。雖說西方人大都鼻子較尖,但喬六的鼻子可沒有那麼“鷹勾”。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