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收藏界中的中流砥柱,
古錢幣收藏版塊總是不辜負大家的期待。伴隨著人們對古錢幣價值認可度的提升,整個古
錢幣收藏領域都在逐漸升溫。大齊通寶作為一枚珍稀的古錢幣,收穫了眾多藏友的喜愛與關注。南唐錢幣大齊通寶留存到了今天,經過千年時光的洗禮與沉澱,還有存世珍稀這一特點的加持,使得如今寥寥無幾的大齊通寶價格居高不下。那麼你知道大齊通寶價值多少錢嗎?你知道怎樣分辨大齊通寶的真偽嗎?現在,史賜網的小編就來給各位詳細介紹大齊通寶價值多少錢,以及怎樣分辨大齊通寶的真偽。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 937 ),徐知誥(李弁)即帝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忭元( 937—942 )。忭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過去曾有唐黃巢鑄說,後被否定。
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忭)所鑄造,李忭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
“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李弁鑄造的“大齊通寶”,錢文纖細清晰,工整有力。寬緣。平背。色澤淺黃。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
大齊通寶錢的鑄期與鑄主問題,是中國貨幣史上的懸案之一。大齊通寶錢最早見錄於晚清戴熙的著作中,並被定為黃巢建大齊政權時所鑄。秦寶瓚等持不同看法,認為:此錢是十國時期吳國徐知誥受封為齊王時所鑄。從而開始了兩說之爭。
分辨大齊通寶的真偽很簡單。首先拍幾張大齊通寶的照片,然後將拍好的大齊通寶照片上傳到史賜網鑒定頻道,就會有權威專家在線為你鑒定,結果即刻出來。這是一個最簡單也最準確的方法,專業的鑒定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大家都在用的史賜在線鑒定,你不來試試嗎?鏈接:
https://w.airmb.com/ji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