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銀錠,藝術品中的貨幣

中國歷史上的貨幣
銀錠始於漢代,稱之為“銀餅”、“銀笏”,最早將銀子貨幣稱為銀錠的是宋金時期,到了明清兩代,銀錠盛行,並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時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清代銀錠。

 

  清代銀錠的種類很多,造型多樣,包括有元寶形、圓形、長方形等,具體分為4種。第一種是寶銀,寶銀的造型較固定,主要是呈馬蹄形,重量有明確的規定;第二種是中錠,這種銀錠主要呈現出錘形,重量有明確的規定,民間多稱其為小元寶;第三種是小錁或錁子,外形是饅頭狀,重量有明確的規定;第四種散碎銀子,這種收藏價值較前三者有較大的差距,是最常見的銀錠形式。

 

  不同種類的清代銀錠為其保值功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近幾年,收藏市場整體行情的好轉帶動了其價格暴漲,根據市場反饋的行情,清代最小的銀錠也在百元左右,是很多的藏品所不能比擬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判斷一件銀錠的好壞呢?

清代銀錠,藝術品中的貨幣

  其實,清代銀錠在由專門部門鑄成後,並沒有直接流入市場之中,而是由公估局鑒定並用墨筆批明重量和成色,這就意味著每一個清代銀錠都有相應的印記,在收藏過程中首先收藏這類藏品。二是成色。一般情況下清代銀錠的成色在95-98之間,外表泛起銀的特殊光澤和溫潤,這一特徵能夠為藏友提供如何鑒定銀錠品相的重要憑證。三是因澆鑄的原因,所以大多數銀錠底部都會有不規則的氣體空洞,也稱為蜂窩,這將成為鑒定真偽和成色的重要參考條件。蜂窩深、洞圓潤光亮、有彩色光澤的銀錠一定是好銀錠;否則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贗品。需要主要的是,歲月滄桑,銀表面很容易受到氧化,銀錠收藏品常有一層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銀,這是每一個銀錠都有的特徵。

 

  銀錠愈演愈烈的好行情,讓偽造明清銀錠的現象變得越來越頻繁,在收藏清代銀錠的過程中,有必要瞭解如今的造假手法,這將會對收藏帶來巨大的幫助。一是用鉛錫,這種造假的銀錠其表面呈青黑色,辨認起來較為容易;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部,外表鎏銀,這種造假常常會導致重量不符合標準,手感顯然不同;三是灌鉛法,通過在真銀錠底部挖出一個小洞,灌入鉛金屬,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留有封焊痕跡,仔細辨別就可以察覺。四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銀錠是當前最常見的造假方式,但是上述的蜂窩、鑄文款識等元素也就蕩然無存,藏友們需多學習,收集資料,唯有這樣才能提高收藏的效率。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