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統元寶背穿上月紋折三銀銅對錢圖片及介紹

遼-乾統元寶鑄造於1101年,直徑23.4mm,厚度1.3mm,重3.6g.

 

  今非昔比,近年隨著遼錢出土漸有所增,並由裴元博先生等廣集深研,乾統通元寶之新型制和板式漸至增多,已非昔日之寥寥。過去少見或不見,就不意味著不可再見或者再見就假,而且後出之泉版式更多,鑄量更罕少,更為珍貴。在天時地利,條件具備的錢體下,只要其史未完全銷毀,其總有一天會再現世間,正所謂,不是不現,時候未見矣。隨著近年大東北基建開工,埋藏倖存下來的一些宋代珍泉,相繼現世,從而才為我們展現了另一幅遼代鑄錢的輝煌畫乾統元寶背穿上月紋折三銀銅對錢
面和歷史,此實物遺存和實證,臆造一說,自然是不堪一擊,無需辯駁的不學無術之理也!

 

 

  觀此兩品,乃一母同胞之姊妹錢,先看銀質體態,紅褐色間黑色包漿佈滿錢體,老銀之典型包漿彰然,間發五彩,紅褐色包漿入骨,錢體斑駁滄桑,千年傳世遺珍品相,總體看其銹漿十分老道自然,銅質錢銹色包漿一流,可見有黑漆骨之相貌,藍色濃漿包裹,冉冉銹色,層巒疊嶂,青幽薄銹,凝重包漿,青銅質地,銅色老舊,滄桑歲月之感,昭然自然天成之相,正是東北罐裝窖藏之出,一言以蔽之,銀銅兩銹質銹相凸顯自然天成之相,銹門可開之珍藏。

 

  再觀察錢形鑄相,銅質直徑30.2毫米,重達12.8克,鑄體較為厚重,面文為“乾統元寶”四字,背穿上月紋。銀質錢直徑30.2毫米,重達14.9克,鑄體較為厚重,銀銅兩錢為同母之胞,鑄相細節版式差無毫釐,不同材質相互印證,確實有遺存。再看其兩品均鑄精整有加,鑄體闊圓規整,地章平坦,字廓深竣而高凸,穿輪方正而乾淨,比起小平錢的情況看,良好多了,特別是文字端莊清晰,是小平錢無法比擬的。如此典型特徵,一派遼代官鑄之相無需質疑。

 

  由於其版式為記載無錄,故我們可以對其形制書意辨識一番,從錢體大小看,這二或折三?按遼錢比較大尺寸看,似乎看折二為妥,但按泉制看,大於30毫米,稱之為折三也合適。而細看文字書寫之意,比較典型,其錢文筆劃纖細,字體相對瘦小,“乾”字“長釣勾”,“寶”之典型隸書,而尤其是“元”字,需要特別注意,此“元”字整體相對嬌小,其中,上“二”為左挑,第四筆為“豎折”向上的“勾”。整體文字佈局協調,書寫較為嬌美。符合這一歷史時期特點,隸書書意,韻味十足,遼風盎然,迄今罕見。其獨到之處,當為背穿上仰月。按泉癡山人《從契丹“國旗”、“國徽”看其“國號”》考證:“至於單日,單月,雙月的圖案應不是國之徽記,只是代表皇帝,太后、皇后個人的徽記,故按此判斷本泉是否為太后執政掌權時期所特鑄,看情況有很大可能,用於賞賜祭祀使用。

 

  通過此錢的面世和辨識,愚不僅感歎萬千,遼代鑄幣真可謂輝煌燦爛,創無數,識難盡矣!就目前而言,任何最新的譜著皆難以囊括!而在莽莽蒼蒼的中華萬水千山之中,必將還有無數我們沒有見到的品種。此,便是使我們無比敬畏之處,那種妄言已盡知數千年來泱泱中華浩瀚泉事泉品之人,其幼稚可笑,豈不令人扼腕矣!

 

  上面就是乾統元寶背穿上月紋折三銀銅對錢介紹。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