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助國元寶探幽契丹家國情懷

    北泉軒

    規格:46,3·4,12·5;28·18克。


  規格:46,3·4,12·5;28·18克。

 

    據裴元博先生考證:助國元、通寶為東丹王耶律倍所鑄。 理由有三。一是:唐末五代社會風俗決定了東丹國主耶律倍在阿寶機死後必須進獻助修山陵錢。 二是:耶律倍的特殊地位與繼承大統的心理,使他不由自主地成為修築阿寶機山陵的主要贊助者。所以,耶律倍鑄助國元通寶錢助修天皇帝山陵,不僅是遵循世俗規矩,履行臣子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顯示自己契丹國皇太子、皇長子,及契丹天地人三才統冶核心之一的人皇王等身份,在做一個儲君應做的工作。三是:在契丹這樣一個把鑄幣視為“王信”,把鑄幣權視為皇帝最主要權柄之一,嚴禁任何人染指鑄錢事務的國家內,只有可以行使皇帝權力,在自己轄區內既有鑄錢機構、 熟練工匠,又有豐富鑄錢材料的東丹國主,才有權力和能力鑄造出與宗主國行用錢文不一樣的進獻錢。

 

    助國錢從錢文看,有助國元寶和助國通寶兩種,元寶旋讀,通寶順讀;從形制看,元寶有小平、折五、折十三等助國元寶的及時鑄造,有力地協助和支持其弟耶律德光所主持的修築太祖山陵的工程費用。同時也充分表現了人皇王太子的家國情懷。耶律倍雖未繼位,但是在維護支持契丹早期立國、穩固、擴張方面,都起到了鼎力支撐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遵從擅斷,顧全大局。

 

    [遼史]卷三本紀第三太宗上,對遼太宗順利登基前後,有關堯骨(耶律德光小名)與其兄耶律倍的公開正式關係均有記載。“明年秋,治祖陵畢。冬十一月壬戌,人皇王倍帥群臣請於後曰‘皇子大元帥勳望,中外攸屬,宜承大統。’其實,是耶律倍僅從母命,虛應故事。“後從之”。“是日即皇帝位。”“戊辰,還都。壬申,御宣政殿。”“群臣上尊號曰嗣聖皇帝。”從以上情節看,長兄太子人皇王東丹國主耶律倍在母后廢長立嗣的情況下,顧全契丹大局,認清皇族整體利益,遵從了母后的擅斷,迎合了親弟的願望,體現出高風亮節的政治涵養。

 

    其二,遵行皇命,服從調遣。天顯三年(928)“九月已卯,突呂不遣人獻討烏骨俘。癸未,詔分賜群臣。已丑,幸人皇王倍第。庚寅,遣人使唐。辛卯,再幸人皇王第。”

 

    從這一段記載或可分析:遼太宗在將討烏骨所獲的戰俘,分賜群臣後,即刻到其兄耶律倍府邸探視。兄弟間談了什麼,永久成謎。但是,在遣使到(後)唐之後,於辛卯日再幸人皇王第。這說明,兄弟間的談話可能會與後唐有關。到了十二月癸卯日,忙於祭天地的時候,“庚戌,聞唐主復遣使來聘,上問左右,皆曰‘唐遣使來,實畏威也。未可輕舉,觀釁而動可也’。上然之。”這說明,遼與後唐的關係緊張,遼方在觀察形勢,以靜制動。疑似密議人皇王出居後唐。“甲寅,次杏堝,唐使至,雖班師。”“時人皇王在皇都,詔遣耶律羽之遷東丹民,以實東平。”(遼太宗在東丹國主人皇王耶律倍身在皇都的情況下,派遣耶律羽之前往東丹,遷移人口,充實東平。)

 

    天顯四年(929)四月“辛酉,人皇王倍來朝。”八月“癸卯,幸人皇王第。”天顯五年(930)二月“丙辰,上與人皇王朝皇太后。”三月“乙酉,宴人皇王僚屬便殿。”“四月乙未,詔人皇王先赴祖陵謁太祖廟。丙辰,會祖陵。人皇王歸國。”由上述可以獲知:在遼太宗登基後五年左右的時間中,人皇王耶律倍一直在皇都“伴駕”。皇帝也多次親自到人皇王府邸臨幸、和探視。兄弟之間的公共關係基本是和睦的。甚至,在遷移東丹平民充實東平(後改為遼之南京)問題上也是合作的。

 

    其三,或叛逃,或內應,史成迷。天顯五年“九月乙卯,詔舍利普寧撫慰人皇王。”——為什麼要派寺院去安撫慰問呢?或病,或事。“庚辰,詔置人皇王儀衛。”“冬十月戊戌,遣使賜人皇王胙。”——很奇怪的,千里迢迢,送吃食為哪般?“甲辰,人皇王進玉笛。”(還禮!)“十一月戊寅,東丹奏人皇王浮海適唐”。——浮海,海路是也。“適唐”——適當的投唐。“適”字頗有深意。沒有奏折,也沒有書信。去適應他國。——費解。成疑。另有記載:“太宗立,詔唐遣人來招,倍浮海奔唐,唐人迎以天子儀衛,改瑞州為懷化軍,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移鎮華州。”([遼史]卷六十四表第二皇子表)。由此可見,耶律倍適唐是契丹和後唐雙方均有默契的一種“跨國性”政治安排。

 

    天顯六年(931)三月“丁亥,人皇王倍妃蕭氏率其國僚屬來見。”耶律倍適唐五個月之後,蕭妃入朝覲見太宗皇帝。適唐而未帶家眷,一般不像叛逃。蕭妃入朝也是姍姍來遲。太宗或未怪罪之。

 

    “八年十一月辛丑,太皇太后(述律平)崩,遣使告哀於唐及人皇王倍。是月,唐主嗣源殂,子從厚立。”“九年(934)夏四月,唐李從珂弒其主自立。人皇王倍自唐上書請討。”耶律倍適唐五年,待後唐三易其主而“上書請討”,何解?是旅居,還是內應?

 

    十年(935)“冬十一月丙午,(太宗)幸弘福寺為皇后飯僧,見觀音畫像,乃大聖皇帝、應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顧左右曰:‘昔與父母兄弟聚觀於此,歲時未幾,今我獨來!’悲歎不已。乃自製文題於璧,以極追感之意。讀者悲之。”

 

    十一年(936)十一月閏月“辛巳,晉帝至河陽,李從珂窮蹙,召人皇王倍同死,不從,遣人殺之,乃舉族自焚。”耶律倍子兀欲年二十,被接回國。“太宗愛之如子”。封為東丹永康王。太宗死,耶律阮被擁戴繼位,是為遼代第三帝世宗。世宗葬父於顯州顯陵(今遼寧北鎮)。耶律倍死在後唐末帝兵敗末路之時。似應為李從珂對遼的仇恨與報復。可見,耶律倍身居後唐,心在遼邦。此論或可坐實。若如此,遼國培植後晉兒皇帝石敬瑭,鼓動後晉攻打後唐,實為以漢滅漢之策。而耶律氏兄弟在母后述律平的決策下,為繼承阿保機遺志興遼滅漢,掃蕩中原,可謂內外兼修,珠聯璧合之舉。民族戰爭機謀不可謂不深也!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