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通寶錢書法鑒賞 鑄造歷史傳說

  弘治通寶的由來 其錢幣鑄造歷史傳說

  自宣德九年後,到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鑄錢。孝宗弘治年間寶鈔信用動搖,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情況。十貫寶紗換不到三文錢,明政府認為再不發行
銅錢,就將無法挽回寶紗信用,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鑄商販賺取,便下詔命兩京及全國十三省重新開爐鑄錢。鑄行“弘治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

  

弘治通寶錢書法鑒賞 鑄造歷史傳說

 

  此錢版本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異。傳世有一“弘治通寶”大錢,為孤品。“弘治通寶”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弘治錢製作書法都較一般,且鑄量也不多,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額,因為改錢重鑄新錢之時孝宗已死,明武宗繼位,改元正德,此錢即停鑄。

  

弘治通寶錢書法鑒賞 鑄造歷史傳說

 

  弘治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命北京、南京兩京外山東、福建、湖廣等13省錢局開鑄“弘治通寶”錢,定制每文錢重一錢二分,並規定了每年的鑄額。然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戶部調查各地鑄造“弘治通寶”的情況,各地所鑄量僅為計畫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所有停鑄。前後鑄期不足四年。

  弘治通寶錢書法鑒賞 錢幣字體有什麼特徵

  明代鑄錢,為避明太祖朱元璋的“元”字之諱,一律稱之為通寶。曾締造了“弘治中興”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於弘治十六年(1503)開鑄的“弘治通寶”,為傳世數量相對較少的明代銅錢。究其原因,是其在開鑄之前,朝廷曾對鑄錢的數量有過總體的規劃,不僅明確了每文銅錢重一錢二分的形制,還規定了兩京及各省錢局每年必須完成的鑄額。

  

弘治通寶錢書法鑒賞 鑄造歷史傳說

 

  但弘治末期,天災頻仍,瘟疫、洪水、饑荒連續發生,地方經濟受到了極大影響,各地錢局鑄造的銅錢僅為原計畫的十之一二。開鑄兩年之後,明孝宗駕崩,明武宗即位,改元正德。第二年,明武宗就下令各地錢局,正式停鑄“弘治通寶”。由於鑄期只有三年多,鑄量不豐,傳世的“弘治通寶”多為光背小平錢,鑄造工藝大都較為粗劣,錢文書體也略顯粗疏。根據錢文中的“治”字寫法,可分為“連水治”和“分水治”兩種。“治”字的偏旁三點水,下半部分相連的被稱為“連水治”,三點水完全分開的則稱為“分水治”。其中,“分水治”的數量相對較少,價值也比“連水治”要高出一籌。

  

弘治通寶錢書法鑒賞 鑄造歷史傳說

 

  由於明代各地錢局鑄錢所用的銅材質地、錢模各不相同,“弘治通寶”的顏色有深紅、淡紅、水紅、青白、金黃等好幾種。若是根據書體細分,又可分為粗字和細字兩種版別。粗字的“弘治通寶”錢文筆畫較粗,豐滿圓潤,顯得質樸凝重;細字的“弘治通寶”錢文纖秀細瘦,飄逸明快,顯得更為追求藝術效果。另外還有一種由雲南地方鑄造的“弘治通寶”,工藝較為粗糙,書體粗獷,以粗砂鑄造的錢肉凹凸不平,多呈面小背大狀,外緣略帶毛邊。錢幣市場上,這種雲南地方鑄幣與中原錢局鑄造的“弘治通寶”常被分開售賣,以示區別。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