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鑄幣工藝分析秦國貨幣的流通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舉措,可能是秦頒布的幾項統一政令裡,對後世影響最為深刻的一項。

 

    當介紹統一貨幣時,無論是在博物館還是在圖書裡,往往附有一幅示意圖,說明戰國末期各國貨幣的各種形式最後都會合併成秦式的方孔圓錢。雖然對於統一文字也有示意圖,如山東其他六國的“馬”字也是各具形態,歸並成為秦小篆的“馬”字;但是,讀者要記住其他幾個異形的“馬”字,卻不容易。

從鑄幣工藝分析秦國貨幣的流通

    因為要記憶文字,必須要逐一地記住它們的筆畫,那是需要“定量的記憶”。對比來看,對六國貨幣形式的記憶只是一種“(簡單的)定性記憶”,只需要大概記住戰國七雄各自貨幣的外形輪廓,就能記住最後統一成的形狀:如齊國、燕國是刀子形,趙國、魏國是鏟子形(鎛/布),韓國是圓孔圓形,楚國則是一種說不清楚形狀的塊子(蟻鼻錢、郢爰金幣),秦國是方孔圓錢。

 

    現在,如果從
錢幣收藏的角度來看戰國貨幣,從錢幣的外形藝術來看,齊燕的刀幣很逗人喜歡;趙魏的鏟子也為收藏家們看得寶貴,甚至民國初年的機制
銅幣背面,還採用了鏟子形
古幣圖案。

 

    然而,秦國的方孔圓錢在秦暴政短命滅亡之後,卻依然為後代所使用。

 

    方孔圓錢代表了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這或許是最初設計圓錢形狀和持續使用方孔圓錢的因素之一,但筆者認為這不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素。

 

    貨幣,其職能是一種在商品流通裡的中間媒介,要參與商品交易,這就要求貨幣能方便攜帶,好隨時參與買賣。

 

    山東六國的貨幣,有些鑄出了孔,便於穿繩集結起來攜帶,還有一些幣形沒有孔。有孔,便於攜帶,這是從使用角度來評測
貨幣
形狀。

 

    同時,秦把重量單位“兩”也作為了錢幣的面值單位,在民間的商品買賣裡,秦幣可以作為現場交易裡的衡重砝碼來使用,這使得秦國錢幣的使用功能更廣泛。

 

    筆者認為,還要從加工製造的角度來評測和比較戰國時期的各種幣形。從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戰國鑄錢的范具,有銅范、石范,還有陶范,是兩塊分別刻有錢幣陰面和陽面紋樣的范板,相對扣合到一起,成為澆注
銅錢時接受銅水的范腔。

 

    錢范往往是在一塊范體上刻製出銅水流動的總通道,然後分出若干小支,在每一個小支的末端刻出錢幣腔,銅水流到末端的腔裡,冷卻之後就是錢幣的坯子。把澆注出的錢坯加工打磨,磨掉週身的飛邊毛刺,磨掉使用時容易傷人傷物的尖角(齊燕的刀幣早期就有模仿大刀、尖刃的尖角),就得到可以流通使用的錢幣成品了。

 

    銅范、石范是可以多次使用的錢范,但是在反覆的澆灌銅水(加熱)和隨後冷卻過程中,錢范自身會變形走樣,導致兩面范板扣合變得不嚴密,於是銅水跑進范板之間的縫隙裡,成為錢坯上的飛邊毛刺。

 

    顯然,對於刀形幣、鏟形幣等,只能逐一地銼磨每枚錢幣上的飛邊毛刺。對比秦國的圓形錢幣,首先是把方孔裡的飛邊清理乾淨,這一步也是單枚加工;然後,用一條方形的竹棍穿進一串圓錢的方孔裡,用磨石打磨一串圓錢的外圓輪廓。

 

    秦國的方孔圓錢有這種加工製造方面的技術優勢,因而在後世的各個朝代都採用了方孔圓錢的形狀,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基礎錢幣的定式。在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裡,就可以看到明朝人對於方孔圓錢的成串加工插圖。

 

    回過來對比韓國的圓孔圓錢,它不像秦國方孔圓錢那樣可以成組加工。

 

    從錢幣的製造技術比較來看,秦國在生產技術的一些領域裡有著技術優勢,技術優勢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具體表現。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