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平五銖古錢幣詳解與樣式圖

北魏永平五銖,在七百年五銖史上名氣不大,關注的人也不多。近日拜讀瀋陽恍然泉友的大作《永平五銖與大統五銖考辨》,頗受啟發,完全贊同恍然泉友的觀點。在此也結合自己的收藏,談談永平五銖:

 

首先,還是看看史料怎麼記載的:

 

《魏書·食貨志》魏初至於太和,錢貨無所周流,高祖始詔天下用錢焉。十九年(495年),冶鑄粗備,文曰“太和五銖”,詔京師及諸州鎮皆通行之。內外百官祿皆准絹給錢,絹匹為錢二百。在所遣錢工備爐冶,民有欲鑄,聽就鑄之,銅必精練,無所和雜。

 

世宗永平三年(510年)冬,又鑄五銖錢。

 

熙平二年(517年)冬,尚書崔亮奏:“恆農郡銅青谷有銅礦,計一鬥得銅五兩四銖,葦池谷礦,計一鬥,得銅五兩;鸞帳山礦,計一鬥得銅四兩;河內郡王屋山礦,計一鬥得銅八兩;南青州苑燭山、齊州商山並是往昔銅官,舊跡見在。謹按鑄錢方興,用銅處廣,既有治利,並宜開鑄。”詔從之。自後所行之錢,民多私鑄,稍就小薄,價用彌賤。

 

南北朝時期,由於常年混戰,在軍事上消耗了大量國力,各朝基本上都面臨著錢幣流通量不足和貨幣流通不暢的經濟問題。北魏在太和十九年首先鑄造了太和五銖,估計是官府和民間都存在銅料不足的限制,雖然允許官私並鑄,但顯然沒有解決問題,太和五銖只在京師和周邊區域流通。於是在永平三年,又鑄造了永平五銖錢。從史料上我們可以這樣推測:永平五銖是在太和五銖之後鑄造的,必然會在文字或工藝上和太和五銖有一定的傳承關係,而且鑄造地應集中在京邑或周邊地區,官鑄色彩濃厚,初鑄品的重量應該符合准式。

 

從我收集到的永平五銖來看,直徑、重量各不相同,直徑從25毫米多到22毫米多不等,重量從3克多到1克多不等,據說伴隨出土的有極少的太和五銖,因此可以確定是北魏錢幣無疑。另外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這種五銖多集中在洛陽出土,也符合史料記載。

 

永平五銖的文字很有風格,特徵為文字瘦長,五字交筆處為直筆,銖字有長短之分,金旁有直曲之分。另有背四決等版別。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