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稀見錢幣—〞乾封泉寶〞,只流通八個月

    “乾封泉寶"錢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新唐書·食貨志》載,此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
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錢幣名稱: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乾封泉寶錢文之意,乾封,意為曬乾新築的的祭台。乾,即“干”字的繁體;封,即封禪時所見的祭台,後泛指天旱。

 

    錢幣型制:為方孔圓錢,延續隋代五銖錢樣式。

 

    錢幣材質:為精製黃銅,有極少部分為白銅和鎏金。

 

    錢幣面文: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錢文”乾封“二字筆畫中蘊含楷書的意味,“泉”字則完全為楷書,唯“寶”字乃作隸書。以此而言,乾封泉寶錢文,當為楷書入錢文之始。

 

    鑄造時間: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

 

    錢幣面值:“乾封元年造乾封泉寶錢為當十大錢,直開元十。

唐代稀見錢幣—〞乾封泉寶〞,只流通八個月

    唐高宗武德初年時,所鑄的開元通寶錢數量不多,舊錢與古錢在此時已漸退出流通,市場中錢幣不足,直到唐太宗貞觀初年時,交易時仍有用布帛的。朝廷怕出現那種隋朝時的通貨膨脹,市場上雖然需要錢幣,但卻小心謹慎,不肯增加發行,反而還鼓勵以物易物,大力疏導通貨回流。當時是一斗米只需三五文錢,老百姓零用時大感不便,雖用布帛,卻太不靈活。同時中國同海外各國的交流也日漸增加,錢幣大量外流,這一切都使國內交易感到乏力。

 

    由於這些原因,民間私鑄行為漸漸又起。私鑄錢雖然比較小,但有的質料鑄工都還可以,所以有的地方把它當官錢使用了,以兩三枚抵官錢一枚。私鑄錢能夠與官錢並使不衝突,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唐高宗時,政府看到通貨緊縮的利益卻為私鑄者所得,大感不滿,命令取締私鑄,並以五比一的比率用官錢換私錢。但缺少人問津,甚至有把私錢收藏也不兌換的。

 

    於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乾封泉寶”,以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行使,目的似在於增加發行,刺激物價,使私錢失去存在的依托。乾封泉寶直徑2.5厘米,隸書,旋讀,光背,銅料精純,鑄工良好。

唐代稀見錢幣—〞乾封泉寶〞,只流通八個月

    在中國錢幣史上,錢文用泉寶的也極少見。但此大錢推出後效果並不好,老百姓對大錢並無興趣,更為害怕通貨膨脹,因而紛紛收藏開元錢,致使私錢大漲,到最後也不見了,只剩大錢。朝廷見此情景只得下令停鑄,以流通的乾封大錢以一比一開元錢行使之。

 

    乾封泉寶從乾封元年(666)四月鑄,到乾封二年(667)正月罷鑄並回收停用,該錢正式行用僅八個月,因鑄造時間短鑄量有限又被很快詔令收回,故流通地域不廣,加之行用時間不長,又因以一當十屬於大錢,商民留於手中為免遭損失,亦積極兌換小錢而被官方回爐銷毀,這就是造成該錢今日難得一見的重要原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