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山嵐溪韻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
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布。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
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鎛之鎛的同音字。布幣的形制到了戰國時代發生很大的變化,已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這時的布大致在可分為四類: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和雜形布。

  橋足布,戰國早中期魏國的主要流通貨幣,這種布是由春秋時期的空首布演化而來,其幣文紀地名兼紀值紀重,以‘釿’為貨幣單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幣制,亦稱‘釿布’。

  《彘釿》為紀地兼紀值布。 彘,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今霍州市七里峪 (出自 《實用漢字字典》),霍山七里峪三眼窯因有三股泉水從懸崖上滲湧而名,泉水長流不息,為霍州南澗河即古代彘水的源頭,1862年(清同治元年)曾立碑於此。因山西霍州市戰國時先屬魏,後歸趙國。而《彘釿》布幣為戰國中早期鑄幣,故而應為魏國鑄幣。

  在華光普先生所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甲)本》中,載入此銘文“彘釿”的布幣一枚,並批注曰:“孤品”。儘管在新的寶藏不斷被發現的今天,“孤品”的論調已是老黃歷,但足以證明此布幣的珍罕程度。

  今日展賞的是兩品戰國中早期青銅布《彘釿》,青銅材質,圓襠、方足、平首,其形制屬小型橋足布。兩品《彘釿》橋足布皆生坑筒子而出,錢本遺藏於地下歷 經兩三千年,滄海桑田,大自然巧奪天工,給錢體裹馥上孔雀藍、墨蘭綠繡,美艷動人;兩品版式不同但鑄制都是異常精整。

  下面就讓他們分別展示:第一品粗廓厚肉,地章平整,錢背平素;錢文粗筆畫而字短小,與粗鋌而又線條流暢的外廓相得益彰,佈局在錢面上,非常舒緩自如。第二品細廓,邊廓整齊,地章平整,錢背平素;錢文細挺,和第一品比字體較長,彘、釿二字接肩,錢文灑脫自如,錢面豐滿而不溢。錢幣自然傳神,開門真品無疑。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上品,高50毫米,厚2毫米,重14·5克

  下品,高48毫米,厚1·8毫米,重10·8克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戰國小型橋足幣《彘釿》兩版式珍賞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