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金屬光澤:東漢三國南北朝隋卷

   
古錢幣圖錄--東漢三國南北朝隋卷

 

    東漢錢幣

古錢幣的金屬光澤:東漢三國南北朝隋卷

    經王莽變亂,生靈塗炭,漢光武帝劉秀重新統一國家,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緩和階級矛盾,下令釋放奴婢,抑制豪強的掠奪,與民生息,崇尚節儉,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公元40年,復鑄五銖錢,曾一度物物交換的局面得以扭轉。晚期出現了四出五銖和延環五銖,剪邊五銖等五銖代表了漢代的政權的衰退。

 

    三國、兩晉、南北朝及隋的錢幣

 

    (公元220年——618年)

 

    三國至隋,是我國歷史上政治分裂、戰爭頻繁的動亂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緩慢,某些地區和某些時期,甚至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實物經濟狀態。這一時期鑄幣仍以五銖為主。但開始出現了年號錢,貨幣文字也由篆書向隸書過渡。

 

    一、魏錢幣

 

    東漢末,軍閥混亂,民無寧日,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曹魏初年以布帛交易。經過厲行屯田,興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社會經濟才得以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於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復鑄行五銖錢,其形狀仿東漢五銖。但曹魏五銖很難辨認。

 

    二、蜀錢幣

 

    劉備距四川,於公元221年自稱漢皇帝,建立蜀國。蜀漢經濟基礎薄弱,且連年戰爭,開支浩大,加上幣材緊缺,不得不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所鑄行的多是大面值錢幣。直百五銖:公元214年鑄行,重四銖,當五銖錢一百。犍為所鑄錢背後有“為”字。這是我國方孔圓錢中最早鑄有地名的錢幣。

 

    直百 :直百五銖之省文,晚期鑄造。

 

    蜀五銖 :蜀漢所鑄五銖錢文和錢徑稍少,重約兩公分許,有內外郭。

 

    太平百錢、太平百金、 定平一百。

 

    三、吳錢幣

 

    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今南京)。孫吳的經濟基礎也很脆弱,實行通貨

 

    膨脹 政策,鑄行大面額錢幣,“錢既太貴,徒有虛名”。公元280年為晉所滅。

 

    大泉五百:公元236年鑄行,重十二銖,當五百個五銖錢,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減重。

 

    大泉當千大泉當二千大泉當五千,錢幣面額越鑄越大,物價則越貴,人民深受其害,紛紛起來反對

 

    和抵制使用大錢。孫吳不得不於赤烏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錢。

 

    兩晉、南北朝錢幣

 

    (公元265——589年)

 

    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亂頻仍,是我國歷史上大動亂的年代,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混亂、貨幣經濟衰退的時期。這一時期貨幣制度混亂,鑄幣雜亂無章,在某些時期的某些地區,貨幣不能流通,以谷帛交易,倒退到自然經濟的物物交換狀態。

 

    這時期的錢幣特點:一是在錢幣上開始鑄上年號;二是錢幣每單位稱“文”,每千文為“貫”。兩晉沒有鑄錢幣而沿用前代舊錢,實行通貨緊縮。但舊錢有大有小,幣制混亂,往往以谷帛代錢。

 

    漢興:成漢主李壽於漢興元年(公元338年)鑄。是中國最早的年號錢。這種錢有橫、直讀兩種。

 

    豐貨:後趙石勒於公元319年鑄,難於流通,一般交易仍用谷帛。

 

    豐貨篆書版(面有內郭)

 

    孝建四銖:南朝宋孝武帝於孝建元年(公元454)鑄行。其書體為薤葉書。錢面文為“孝建”,幕文為“四銖”

 

    “大樣”五銖、“剪邊”五銖:

 

    南朝梁武帝鑄於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剪邊五銖又 稱 “五銖女錢”,無內外郭

 

    “四柱”五銖、“二柱”五銖:

 

    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鑄。所謂“四柱”,即錢面及背面均有兩個星點。“二柱”即背面有兩個星點。

 

    太貨六銖: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鑄。以一當五銖十個,後又改為一當一。錢文為篆書“太貨六銖”對讀。六字像人手叉腰。此錢是六朝中最精美的一種。

 

    太和五銖: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鑄。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至此才進入貨幣經濟。錢文“太和五銖”篆體,對讀。

 

    永安五銖: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目的是為了穩定幣值,但沒有達到目的,僅鑄行了五個月。錢文“永安五銖”。少數背有四出紋或穿上有“土”字。

 

    常平五銖:北朝齊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鑄。較重,製作亦精,幣價頗高。但因政治腐敗,橫徵暴斂,不久即被各式私鑄錢所淹沒。

 

    (大統)五銖:北朝西魏文帝大統六年(公元540年)鑄。形制仿永安五銖,闊邊、五字直筆。右邊近穿孔處有一橫劃為其特徵。大統十二年鑄的大統五銖形較小,是前者的減重形。大統五銖錢文:“五銖”。

 

    (陳)五銖: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鑄。

 

    沈充五銖:東晉孝元帝時期(公元317年-322年)俗稱沈郎五銖。

 

    布泉: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鑄。每枚當五銖錢五枚。錢文“布泉”玉筋篆, 筆法秀雅古樸。

 

    五行大布:北朝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47年)鑄。一枚當布泉十枚,後來一再減重。錢文

 

    永通萬國:北朝北周靜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鑄。每枚當五行大布十枚當布泉百枚,合五銖錢五百文,即減重一百六十分之一。大利所在,私鑄盛行。以上北周鑄的幾種錢幣都很精美,篆法獨具一格,鑄造工藝為六朝之冠。但錢漂亮並不等於有價值,人民並不樂用,交易使用絹帛.

 

    隋朝

 

    (581年—618年)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國而立,後又並梁滅陳,使分裂達370年之久的天下歸於一統。隋自統一以後,由於文帝躬行節儉,更主要的是人心思治,民氣興旺,國勢不斷強盛,府庫充盈,十餘年之後,隋煬帝上台。隋煬帝憑借文帝時積累的巨大財富,大肆揮霍。他建東都(洛陽)、挖運河、築長城、修道路;開邊、耀威、侵略、遊玩,役力過甚,奢靡過繁,致使百姓窮苦而不勝負擔,最後饑民蜂起,隋煬帝身遭殺戮,隋朝僅存在了三十七年。

 

    然而,隋初貨幣極為混亂。北齊的常平五銖和私鑄的常平錢,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萬國錢,以及南朝的陳五銖、太貨六銖,甚至劉宋的鵝眼錢,蕭梁的剪邊錢等,在商業領域繼續參雜流通。河西諸郡還使用西域的金幣、銀幣。這些錢幣精劣大小輕重不一,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因此,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中央政權,鞏固封建統治。隋文帝下令整頓貨幣,鑄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隋五銖有兩種,分兩個階段鑄行:一、隋文帝開皇六年至仁壽四年(公元581-604年)鑄行“開皇五銖”,又稱“置樣五銖”。二、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鑄行“五銖白錢”。

 

    開皇五銖又稱置樣五銖,文帝開皇年間鑄。為保證新錢質量,推廣新錢,政府明文規定每千錢重四兩二斤,命各關置百錢為樣,合乎標準才入關,否則銷毀,重新鑄造。並且禁止各種舊錢的流通。至開皇五年(公元585年)貨幣終於統一,專行五銖錢。

 

    開皇五銖製作精美整齊,形體大小輕重不一,標準錢一般為2.5厘米,重約3.0-3.4克,小型者錢直徑為2.3厘米,重約2.25-2.3克。“五銖”面文為篆文,橫讀,“五”交筆斜直(也有稍彎曲的),穿孔右邊鑄有一豎線。背面皆有廓,邊廓且較闊。

 

    五銖白錢大概為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所鑄。此錢,因幣材配有錫、鉛等其他金屬,所以錢色發白,被稱為“白錢”。其形制大小、輕重與開皇五銖相同。隋煬帝苛貪殘暴,揮霍糜費,很不得民心,從而導致通貨膨脹,幣制大亂,老百姓也難以忍受他的剝削、壓搾和欺凌虐待,都盼望著他早日倒台。隋五銖的“五”字左邊多有一豎線,旋轉過來看像一個“凶”字,人們藉機發洩說:“此錢為凶錢,楊廣凶多吉少,注定沒有好下場。”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