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文物價值,更多的是表現為歷史意義,一般來說
紙幣上的格式版面,上面的文字圖案,都是包含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比如說,風景,歷史人物,文字,本族圖騰等等。
一般來說,一款貨幣會因為政治原因而停發,就是絕版。對這種人文有需求的買家就會高價收購。也算是一種投資。我個人覺得外國紙幣也是一種外國紀念品。
“我收穫的不只是一櫃子
第二套人民幣,還有更開闊的視野和不斷豐富的知識。”在自家的客廳中,周宏遠為《世界新聞報》記者拿出一本又一本珍貴的藏品。從普通的銅板收集,到如今藏品種類和數量都具備一定規模,在十幾年的
錢幣收藏之後,周宏遠說,自己與集幣的情緣將一生難以割捨。
一次偶然,走進錢幣世界
與很多走進收藏世界的人一樣,周宏遠與錢幣結緣,緣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周宏遠的父親無意間經過一個正在拆遷的村子,在廢墟中揀到了幾枚銅板。回家以後,他隨手把這幾枚銅板給了周宏遠。不知為什麼,周宏遠一下子就對這些銅板著了迷,反覆端詳把玩,捨不得放下,直到母親叫他吃飯,他才回過神來。
錢幣收藏紙幣 從國內到國外的樂趣
之後,周宏遠開始對錢幣發生興趣。當時還是學生的他,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為了購買錢幣和相關書籍,他盡量從自己的早點錢、零花錢中省錢。周宏遠回憶道,在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的錢幣市場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和規範,自己又要上學,只能在節假日光顧幾個舊貨市場裡的少數錢幣攤位。那段時間“很艱苦,很勞累”,但他覺得非常充實。
工作以後,周宏遠大量購買專業書籍和雜誌,參觀各種錢幣展覽會和博覽會,逐漸掌握了集幣所需要的系統專業知識,集幣融入了他的整個生活。在他眼裡,自己終於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收藏。
收藏轉向外國錢幣
隨著收藏逐漸深入,周宏遠將收藏方向逐漸轉向了外國錢幣,尤其是紙幣的收藏。他認為,無論是內容還是圖案,紙幣都比
硬幣豐富。
在周宏遠向《世界新聞報》記者展示的部分收藏品中,有中國為其他國家印製的錢幣、捷克新政權成立時貼著面值簽的錢幣、白俄羅斯剛獨立時可以裁成幾小張分著花的錢幣……這些裝滿了七八個大文件夾的紙幣,每一張都含義豐富,有的體現了國家變遷,有的展示了人文景觀。
其中,朝鮮發行的兩套
外匯券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周宏遠解釋說,刻有雙星的硬幣和紅色紙幣是給來自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士使用,西方人士使用的是刻有單星的硬幣和藍綠色紙幣。
周宏遠告訴記者,票幅最大和最小的紙幣都出現在中國。分別是明朝時期發行的“大明通寶”,票幅長36厘米多、寬22厘米,以及民國時期由浙江省地方銀行發行的一種面額為一分的紙幣,長5厘米、寬2.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