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銖錢的鑄造歷史背景分析 三銖錢有何收藏價值?

五銖錢的行用是中國古代錢幣制度的最根本變革。主要貢獻是錢幣計算開始使用十進制,解決了半兩錢幣的分割難題,方便了經濟流通。而三株錢是六銖半兩的分割,開啟了以銖為單位記值的錢幣制度。那麼現在,史賜網的小編就帶大家來詳細瞭解這種三銖錢的鑄造歷史背景。

 

漢武帝繼位後,漢朝經濟發展很快。顯然,當時的榆莢錢很不標準,或者不夠用。漢武帝重用賢臣推行幣制改革,發行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取代“榆莢半兩”錢,這樣就使“銖”成為貨幣名稱。歷代五銖錢實際是以1銖為基本單位;十進制產生了個十百千萬的錢幣單位。

 

關於三銖錢的鑄造時間,歷史學家眾說不一,比較有權威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鑄於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前140~前136)。另一種說法是鑄於武帝元狩四年至五年(前119~前118)。雖然史書對鑄造年代說法不一,但兩種說法中最長也不到五年,鑄造時間短,因此存世稀少,在中國的錢幣史上留有重要地位。

 

三銖錢是從半兩到五銖之間的過渡品種,秦半兩錢以來的第一次錢幣幣文改革,為以後使用五銖錢提供了借鑒,同時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但是,我這裡又發現了兩枚比三銖錢更小的錢幣。專家們又該說了,這是縮水的三株錢。但是,作為銅本位的古代錢幣,縮水了是對政府信譽的破壞。那叫不可能。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這個小三株錢可能的貨幣單位是二銖,那麼下邊還應當有 1 銖 錢幣。否則,我們就不會明白五銖錢何以會產生。

 

大三銖錢,直徑23毫米,小三銖直徑20毫米。

 

關於三株錢,我們必須理解,它當然要以一銖為基礎。但是,正如半兩錢大小不一,都寫著半兩;五銖錢大小不一,都寫著五銖;通寶錢幣五等錢制,都寫著某某通寶。這所有的一切都告訴我們,古代錢幣是以錢幣大小代表幣值的。 當然,古代錢幣不僅大小不同重量不同代表不同的幣值,而且,在一銖錢幣之下還有《輔幣》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零錢。這裡,我給大家一個定義:中國古代錢幣是以銅本位為基礎,是嚴謹科學的錢幣制度,有史以來錢幣始終以直徑大小和重量不同代表不同的幣值,歷代王朝都有明確的錢法規定,例如清朝小平錢大小和重量的規定。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