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鑄錢在中國貨幣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除個別年號外,每逢改元必鑄新錢成為定制。其錢文在稱謂上主要有元寶、通寶、重寶之分;幣值上則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幾等;材質上又有銅、鐵、金、銀、鉛、夾錫之區別;而最為輝煌的就是錢文上的書法藝術,有篆、隸、真、行、草數種。宋代鑄錢無論是規模數量、貨幣制度、工藝水準以及書法藝術等方面均達到了高峰,這充分彰顯出宋代的文化昌明。尤其是北宋末年徽宗朝鑄幣,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鑄宣和通寶,錢文”宣和“乃皇上常處{宣和殿}命其年號。通寶分篆,隸二體,直讀;小平徑22--25毫米,折二徑26--28毫米,折三徑29-30厘米,折五直徑30-33毫米。折拾試鑄樣式直徑34--37毫米。小平,.折五背陝者,背上篆字{五}者錢文皆為瘦金體;瘦金體銀質折五錢,另有隸書宣和通寶背楷書上‘陝’下‘當五’,背陝拾,當百型背陝的新品面世,屬試鑄樣式,極其珍貴。
宋徽宗從1100年到1125年在位,鑄造發行了建國、崇寧、大觀、政和、宣和六種年號錢,以及“聖宋”一種國號錢。宋徽宗年號錢的錢文版別有近千種,不少是他親筆書寫的,字體包括隸書、篆書、行書以及徽宗獨創的“瘦金體”。他鑄的方孔錢是中國方孔錢中製作最為精美的錢幣之一。
古錢幣是歷史文明最忠實的見證者,它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又是特殊精美的藝術品。一枚不起眼的古錢幣,在方寸間記錄下了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傳承。這些古錢幣使我們越發能夠瞭解到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構成了
錢幣收藏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門類。千百年來,古錢幣歷經滄桑,存世數量越來越少,投資價值日益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