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祐通寶收藏價值高 天祐通寶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

       史賜網小編要介紹的這枚折二型“天祐通寶”錢,直徑 28.3毫米,穿6.5毫米,厚2.0毫米,重8.67克,銅質赤褐,文字清晰,包漿極為古舊自然,屬傳世品。今天,史賜網的小編就來談論一下這枚天祐通寶的歷史背景。

 

       元朝末年,順帝至正年間,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席捲大江南北。至正十三年(1353),出身鹽販的蘇北泰州白駒場人張士誠(1321- 1367),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等聚集鹽丁,起兵反元,佔領泰州、高郵,並於至正十四年(1354)在高郵稱王,引來元軍大肆圍剿,義軍幾遭覆滅。

 

       戰後,所部饑困不堪,又逢淮東饑荒,乃決定渡江南下。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張士誠率部三四千人,從通州渡江,佔領常熟,二月壬子朔進佔平江 (今蘇州),改平江為隆平府,踞承天寺為宮,稱周王,又改至正十六年為天祐三年,毀銅佛鑄“天祐通寶”錢。元、明二史皆稱張士誠建元“天祐”,而錢文實為 “天祐”,祐與佑通,有上天保佑之意。

 

       “天祐通寶”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等,面文楷書,直讀,銅質赤褐,製作精美,文字秀麗,是效仿當時至正通寶制,並可與之媲美。天祐通寶背皆紀值,穿上有一、貳、三(篆書)等字,逕約25-40毫米,重約3.5-20克不等。該錢主要流通於浙西及淮、揚、蘇、常等地,範圍很窄,加之後來朱元璋的搜繳與銷毀,現存世極少,尤以折二錢最為難求。

 

       天祐通寶與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丙)第95l頁所示拓樣對照,幾無異樣。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這種天祐通寶稀缺,造假者皆不遺餘力,從小平到折五,偽品充斥於市,且大多做成生坑狀,但從字跡和銹跡上看又都很失真。

 

       至於天祐通寶是否鑄有貴金屬錢(主要作為賞賜用),可能很多泉界朋友都很關注。筆者曾見有一枚天祐通寶銀質小平錢和一枚天祐通寶銀質折二型錢(圖2)。銀小平者,直徑24.3毫米,穿6毫米,厚1.3毫米,重4.9克;銀質折二型錢(背貳),直徑29毫米,穿6.5毫米,厚1.6毫米,重 9.16克。以上二品皆為傳世品,不過尚待有關專家鑒定,如果確認為真品的話,無疑會起到補譜之闕。

 

       這裡需要提示的是,在張士誠建元天祐年號的一百五十年之前,大遼國被金滅亡後,由耶律廝不在澄州建立後遼國(1216年,建元天威,之後,由監國耶律乞奴改元天祐),曾有過天祐年號,鑄有天祐元寶、通寶錢,其特徵是錢文旋讀、光背。除小平錢外,筆者曾見有一枚銀質折二型“天祐元寶”錢,即是由後遼所鑄。對後遼國及其鑄天祐元寶、通寶錢,契丹錢幣學者裴元博、陳傳江在其《契丹錢幣》一書中有所論述,但圖示有誤。據筆者所見,到目前為止,後遼國天祐錢眾圖譜均失載。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