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錢幣的管理變遷

西漢錢幣

西漢錢幣

  漢高祖時命百姓自由鑄造錢幣,但在“榆莢錢”之後,關於錢幣的鑄造師交由郡國或民眾自由處理,又或是由中央直接控制在西漢時期經歷了好幾次變遷,最終決定是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錢幣定價由中央控制。在變遷的過程中正面和反面的經驗都積累了許多。

  漢文帝--四銖半兩錢制

  漢初推行的半兩錢中最為成功的錢幣是四銖半兩,其形態整齊,鑄造量多,流通地區廣泛。更為後來五銖錢的推行率先對管理流通錢幣的方法、手段等進行了嘗試,並同時探索出了檢查錢幣質量的工具。眾所周知要保證金屬錢幣的質量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每一枚錢幣的重量,在操作中稍不做控制錢幣就會變得越來越小,如此這般終會被新品種所取代。漢文帝時期對社會上流通使用的四銖半兩錢規定進行稱量限重,若發現不符合標準的不得流通並立即進行銷毀。

#p#副標題#e#

  據悉秦漢之前用的衡具多是兩邊等臂的吊桿式天平,漢之後,稱測、校驗錢幣重量有了專用的衡具,秤桿雖還是以吊桿天平式為主,但砝碼多見稱錢專用品。從1975年出土的四銖半兩錢當中,同一個竹笥內還有一件“稱錢衡”和一件圓形砝碼,稱錢衡上還註明了使用方法和標準。在實施鑄幣政策的同時漢文帝也推行了“稱錢”法律,對市場交易過程中使用的錢幣進行管理,稱錢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錢幣的質量,也推動了當時經濟輝煌。

  漢武帝--上林三官五銖

  西漢時期經歷了6次幣制改革,在漢武帝執政之後邊推出了上林三官五銖,他對新幣制的管理十分重視。當年把博士褚大等人應詔到全國各地對新幣制進行宣傳和管理,在這當中繼續沿用了文帝時期的“稱錢”法律,其也是西漢幣制管理中較為有效的一種手段。此時稱錢衡還是漢武帝時期在稱錢管理當中的主要工具,但在推行新幣制的同時,舊時用的“權錢”不能繼續使用,而改用另一套砝碼錢。

  據歷史資料研究發現,武帝時期國家認定的標準砝碼錢主要有“新幣士銖”和“五銖”大小兩種。小的“五銖”在整體上與上林三官五銖比較相似,但在錢面鑄上了明顯的記號,仔穿口四角處有著醒目的四道槓,其在錢幣學上的專用名叫“面四出文”;而大的“新幣士銖”前面鑄有明顯的記號,面文上釋有“新的幣制規定由五銖治事”意解,反映了當時推行新幣制的含義,在起到宣傳作用的同時又跟通用錢幣明顯區別了開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