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古裝電視劇忽悠了!歷史上真正的元寶其實是長這樣的!

說到“
銀元寶”,喜歡古裝劇的小夥伴大概都看到過類似的橋段:吃頓飯花幾十兩銀子隨手就丟出來、皇帝賞銀百兩甚至千兩,一個人就能端走……而且,這些銀元寶大多都像個“山”字:兩邊有耳朵,中間是一個圓圓的凸起。不過,在相關專家看來,對銀元寶有這種印象的,基本是被一些古裝劇“忽悠”了,其中有些相關情節,還有點缺乏基本的認知。今天,史賜網的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元寶是什麼樣子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歷史上真正流通的“銀元寶”即
銀錠,是古代貨幣的一種,由於其重量不同、並以“兩”為主要計量單位,故又稱銀兩。銀兩始於漢,盛行於明清時期,唐,宋,金時期是以銀鋌為古代的流通貨幣,因為樣子像豬的腎臟,百姓們俗稱豬腰銀,銀錠子是在明代才開始實行使用,造形花樣百出。清代河南“尉氏縣”五兩腰錠。

別被古裝電視劇忽悠了!歷史上真正的元寶其實是長這樣的!

 

到明英宗時期,朝廷承認了白銀的現實地位,將其定為國家稅收的法定支付手段,米糧都要折算為白銀入庫,稱為“金花銀”。到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時,稅收力役都要一體折算為白銀繳納。白銀從此成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至少繳稅時離不開。

 

那這些銀錠都是啥樣呢?相關專家說,在明清時期,每個省的銀錠“長相”與份量都不太一樣,從一兩、十兩、五十兩不等;貴州有一兩的小圓錠、四川有十兩的“川白錠”,雲南銀錠上有“槽”,江西還有方形銀錠,“可謂千姿百態,有趣極了”。清代陝西“商州 趙吉”四兩槽錠。

 

“我曾經在一部電視劇中看到過,有人把‘銀元寶’一車一車推出來,元寶兩邊‘耳朵’中間的‘肚子’是鼓出來的,這其實是源自人們的想像,當時的年畫上多是這麼畫,其實真正的銀錠子不是長這樣。”相關專家解釋道,銀錠好多是在使用模具的基礎上“搖”出來的,“所以會一般堆積出兩個‘耳朵’或者說‘翅膀’,上邊有水波紋,就是搖的痕跡”。

 

同樣,一些古裝劇中賞銀“千兩”乃至“萬兩”由一個人捧出來的畫面,在相關專家看來,也有點“不靠譜”,“除去其他因素暫不考慮,一個五十兩的銀錠大概相當於現在四斤,一千兩差不多是八十斤,一個人很難端得動”。北宋早期“桂陽監庫”五十兩銀鋌。

 

“明清時候銀子是主幣,
銅錢大概相當於輔幣,一般‘找零’會用到。”相關專家半開玩笑地說,當使用大額銀兩的時候,一般用銀票代替,攜帶也方便,“那會兒5兩銀子,大概夠一個三五口之家吃上幾個月的。清代,50兩在北京能買個四合院”。

別被古裝電視劇忽悠了!歷史上真正的元寶其實是長這樣的!

 

其實,別看銀錠個頭不大,但卻能告訴我們許多東西。相關專家說,古代的銀錠大致分為官鑄和私鑄,官鑄的是稅銀,管理非常嚴格,“成品銀錠上要註明哪個地方鑄造的、鑄造年份、工匠名字等”。清代湖北“光緒五年 五月 襄陽衛 公濟益”五十兩銀錠。

 

為啥還要刻上工匠名字?相關專家說,假如鑄造的銀兩出現缺斤短兩、以鉛代銀等情況,官家就能第一時間查回去,“在古代,鑄造銀兩造假是殺頭的罪過”。

 

“對銀錠進行鑒定,主要是根據形制等一些因素。比如北宋的一個銀鋌,其含金量0.77%,以現在的標準來說,都可以算作金礦了。但當時提煉技術不夠,金子重,這些成分會沉到銀鋌最下面,所以這種銀兩背面的蜂窩發出泛金色的光澤,意味著它不僅有一定的含金量,而且含金量還很高。”相關專家說,這些白銀貨幣上面信息量很多,“對財稅史、金融貨幣史意義非常大”。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