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大統五銖古錢幣詳解與高清大圖鑒賞

西魏大統五銖古錢幣詳解與高清大圖鑒賞

    天有不測風雲,泉有未知奇品。實物一現,不能不驚,碩大五銖,堪為一奇!圖照實物可鑒,今遣上博展考之品,乃本人帳中所藏之一枚特大型“五銖”錢,其非同一般,孰是孰非,試辯一二,馬或騾子,可漸分明矣。

 

    一辯其銹。展目此錢體,其銹大面積結痂卻厚而緊密,如披甲掛胄,以針刃剔刮之,可致打滑,足見其銹之硬,可敵刃擊。鏡下詳察之,其銹乃由骨生發,更是昭然若揭。可以肯定地言之,其銹不虛矣!進一步,可見錢身,密佈顆粒,經鏡下觀察,其絕大部分是沙礫聚集緊密,而這些沙礫,有的又呈結晶狀,而類似
石英砂。結合錢體表面的一層灰土色辨識,其曾入乾燥砂質土中埋藏。同時,再細看錢體表面之一些銅凸凹坑,以愚之見識推斷,其在入土之前,還進入過水坑。即,根據表面的這些特質特徵判斷,此錢乃先入過水,後起水而又再入沙坑埋藏。進一步,敲擊其身,其音感悶中有餘音延續,然不悠長,此乃長期地下水中致銅分子結構之自然變果矣。由此可見,這些要素特徵充分顯示了此品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滄桑歲月,故,可完全將其排除出近現代所鑄的行列,當然,其就更非當代新作了。

 

    二辨其鑄。圖照可鑒,此錢鑄體總體規整,邊圓廓正,地章坦平。其中,錢文和穿邊廓,皆深竣高凸。文字筆劃間雖然堆積大量沙礫,然,可感其字口筆劃之規整。其輪邊經過認真銼修,不見流銅銅刺。穿口尚遺存少量流銅銅刺,似未經細緻銼修打磨之結果,然,總體上視覺效果仍感乾淨。進一步細察字根和廓根,除堆積沙礫以外,似感有少量流銅,致使字根和廓根與地章結合部,不太直角而乾淨。此顯示了此錢的鑄制工藝與後來的大錢相比稍有粗率之處。而此點,若以五銖錢的鑄行時代來看,則並不成為明顯疑點矣。因此,從鑄體鑄相整體來看,此錢絕非民間私爐偽臆之作,而具官爐之質矣。此外,附加一辯,此錢乃青銅質,色質鮮明,當為確定,無需贅述。

 

    三辯其形。展目此錢,可見其形制乃為五銖錢之常見形態。闊穿,面穿無廓,背穿有廓。窄緣,雖感覺其緣比標準流用五銖錢緣邊稍寬,然,屬正常範圍,又加之此乃107毫米之特大鑄品,其線條比例便會自然有所放大,此不為疑點,無需辨識。經測定,其穿口與錢體之比例未見問題,乃為標準。因此,其形制可以判定,非為隨意之作,更非清代民國時期的厭勝之品,其乃是標準五銖錢之放大樣後之所得,屬於標形錢,此已無需疑問之,此其一;

 

    其二,這麼大的形制,堪稱完全出號,這在亦今為止所見的五銖錢中,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眾所周知,五銖錢七百餘年鑄史,其形制制式大小基本不變,僅有文字書意和緣廓穿等局部結構有所不同,這也是五銖錢看起來簡單,但是準確斷代反而最難的突出特點。因此,本品如此驚人的尺寸,是不是說其違反了常識呢?如果是這樣一個問題,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我們知道,超常規制式特大錢,早在上古貝幣時期就已出現,尤其是金屬鑄幣出現以來,屢見超常規大錢或者特大錢,這除了我置頂的西漢王莽巨型貨布以外,更多人知道的則有秦漢特大半兩鎮庫錢或曰權錢,因此,因為某種原因,在常規制式錢之外,另鑄超常規大錢或者特大錢,是自貨幣人為金屬製造以來,已成之習,或曰另類“祖制”。由此,在五銖錢鑄史時期,如果出現某朝某代之超常規大型五銖錢,則其本身便沒有絲毫理由去說其“怎麼可能或曰不可能”,而只能是“有可能”。無非,這種“可能”是不是能夠成立,則要看實物的情況,通過綜合的辨識,如確難置疑,則“可能”便成“能”,反之則才不能矣。

 

    四辯其文。一般看來,此錢之錢文似乎並無大的疑點。然,仔細辨識,我們便會發現,“五銖”兩字中,有一字寫法不是很熟悉。其中,“銖”字毫無疑問,其寫法正點,無需詳述。重點在於“五”字之上,需要特別注意,並有所考。而這個“五”字的不同之處在哪兒呢?在其寫法的筆劃形態上。即,“五”字左右交叉是“X”直筆,而通常五銖錢之“五”字這交叉兩筆,是呈弧形狀的,或稱之兩個略似“S”形正反相交。我們知道,五銖錢行用七百餘年,縱橫多個朝代,鑄行版式無數。然,其“五”字相交多為圓曲,直筆相交者甚少。儘管如此,歷史仍然可見兩種五銖錢“五”字有直筆相交的,那就是“北魏五銖”和“隋五銖”兩種。如此便表明了“五”字直交寫法,在五銖錢鑄史上是有過的,本品上的“五”字直交寫法,可以認定其有成立的基本依據。

 

    而“隋五銖”之“五”雖有直交之式,然,其“五”字左邊通常又有一條豎線上下相連,而本品的“五”字,則無此特徵。因此,儘管歷史上不少超制式大錢和小錢的所有特徵並不存在必須的絕對一樣,然,這裡我還是將本品排除在隋朝鑄之外。接著,我們再看“北魏五銖”,不難發現,在魏這個時期,共有兩種錢上,出現“五”字直交寫法,一是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所鑄的“永安五銖”錢;二是北朝西魏文帝大統六年(公元540年)始鑄之“大統五銖”錢。而無論是永安五銖還是大統五銖,兩錢的緣廓皆相對較寬,更符合本品之緣廓。由此,如果我們主要根據“五”字的這一“直交”寫法,並結合其它特徵來看,本品則有可能屬於北魏時期所鑄。如此就構成了相對更有力的證據之鏈。

 

    綜上所述,愚見以為,本品在銹色銹質確定其耄耋之齡,滄桑之相不虛的前提下,其鑄、其形以及其文,又均無不可解釋,難以自圓其說之點等基礎上,即可以基本上判定其乃北魏時期之物,也可以相對寬泛的來說,其乃五銖錢鑄史上某個時期的鑄品。當然,愚見這種認識,也乃一家之言,本品其究竟是什麼時期的五銖,實話實說,其完全準確判定仍有難處,愚之初識粗斷,仍可能存在不準確之處。發將上來,並拙論之,目的也是期待更有識之君,能不吝賜教矣。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