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通寶收藏分析 天禧通寶價值怎麼樣?

“天禧”是北宋真宗王朝後期的年號(1017-1021),宋真宗即趙恆,是宋太宗趙光義之子,北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在世期間不斷更改年號,鹹平,景德、祥符、天禧,至於為什麼改年號,必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但史學家認為“天禧”年號與劉皇后劉娥有關。下面,史賜網的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這枚天禧通寶的價值如何。

 

一位朋友近日獲得一枚特殊的“天禧通寶”。他是在數十枚北宋錢中發現此錢的“天”字竟是“天聖通寶”的篆書寫法,與眾不同,於是刮目相看。他將此錢拿給我看時,不無得意地說:“這是一枚‘錯版錢’”。即“天禧通寶”的真書“天”,錯配了“天聖元寶”的篆書體。不過,他只注意了“天”字,未注意另外兩個字,也與普通的“天禧通寶”不一樣,除“天”字是篆書外,而“通”字為草書,“寶”字為隸書,只有“禧”字仍是真書。一枚錢幣上四種書體相映成趣。由於他的細心,這枚特殊的“天禧通寶”才沒有被湮沒。

 

此錢徑2.5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3克。雖經打磨,還有深坑綠銹,顯得歲月滄桑。

 

我國歷史錢幣上的書法,自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宋太宗鑄造的“淳化元寶”,開始用真、行、草三種書體鑄行了三種錢幣,到至道元年(995年)又鑄“至道元寶”,也用真、行、草三種書體鑄行了三種錢幣,稱作三體錢,因錢文都是宋太宗趙光義親筆書寫,故又稱御書錢。大書法家米芾稱讚趙光義的書法為“真造八分,草入三昧,行書無對,飛白入神”。但三種書體並不在一枚錢幣上,而是一種書體各鑄一種錢。在一枚錢幣上鑄有兩種書體的,早是三國時期蜀漢鑄造的“直百五銖”,“直百”兩字為隸書,“五銖”兩字為篆書。這種稱為雙書體的錢幣,從北宋仁宗趙禎開始鑄造的國號錢“皇宋通寶”,直到北守晚期,又盛行起來,在一個錢幣上常有兩種書體,有的篆、隸相配,有的真、隸相配,有的楷、行相配,有的瘦金體與楷書相配,其中楷通大觀和楷通宣和等,為北宋錢幣中的珍品。這枚“天禧通寶”,

 

在一枚錢幣中居然有四種書體,尤為奇特。查諸錢譜,只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出版的《古錢大辭典》上有它的“一幅肖像”(拓圖),註明“安南鑄”。但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出版的《歷代古錢圖說》,它的“肖像”卻消失了。今天所見的錢譜上,同樣沒有它的“肖像”,連一些越南、朝鮮和日本錢幣的專著,也沒有這枚集四種書體於一錢的“天禧通寶”。它的身世,撲朔迷離。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