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吳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鑄大錢。有小型徑27mm,中型30mm、大型36mm、特大型41mm。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錢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遭社會抵制後,孫權即令停鑄並使官府作價收回;然潑水難收,民間因貪其巨值多以私鑄減重錢通行,故傳世“大泉當千”所見不鮮。
歷史年代:三國。
面文“大泉五千”,篆書旋讀。面值:一當五千。
鑄造背景:孫權稱帝后,鑄“大泉五百”,重十二銖,當五百枚五株錢,隨後吳國又相繼鑄造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錢幣面額越鑄越大,物價則越貴,人們深受其害,紛紛起來反對和抵制使用大錢。孫吳不得不於赤烏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錢。
收藏價值:大泉五千傳世極少,早期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至今亦鮮有發現,2011年嘉德秋拍出品一枚,估價20~35萬元,未成交。
三國蜀國的錢幣名稱,直接稱之為百:直百五銖、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定平一百。吳國則所見都是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還應當有大泉五十和大泉一百這樣的零花錢;大泉五十的某些形式錢幣,應當考慮是吳國所制。可見,東漢末年的通貨膨脹是很嚴重的。蜀國的基礎錢幣虛值上百,而吳國基礎錢幣已經上五百了。
探討半兩錢幣的大小,肯定是有不同價值,需要從重量上測算。中國古代錢幣,銅的重量是貨幣的價值基礎,錢幣大小是價值表現。漢五銖還可以這樣思考,到了西漢末年,王莽就建立了新的錢幣體系。東漢初期是恢復了五銖錢幣制度,但是,到了東漢末年,通貨膨脹,五銖錢幣體系又一次被打破了。蜀國、吳國的錢幣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