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之「大泉五銖」

古錢幣之「大泉五銖」

大泉五銖

  提起我國古代錢幣,“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這是大家頗為熟悉的。從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19年改革幣制,廢止“半兩”錢制,鑄造發行“五銖”錢開始,一直到621年唐高祖李淵鑄造“
開元通寶”為止的740年時間裡民間通行的就是“五銖”錢。但在西漢與東漢之間的王莽新朝,曾經實行幣制改革,發行了多種錢幣,其中有一種叫“大泉五十”。雖然莽錢正式使用的時間很短,不久就被東漢光武帝劉秀所鑄的建武“五銖”所取代,但莽錢在錢幣史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前幾年,內蒙古自治區的涼城縣發現了兩枚,“大泉五銖”錢(最近甘肅省慶陽市也發現一枚),此錢直徑25.5毫米,孔徑9.5毫米,大小與漢武帝“五銖”和王莽的一種“大泉五十”錢相同,紅銅質,有黑綠銹。

  “大泉五銖”錢,過去發現不少,有記錄說:一種為直徑一寸七分,重一兩,穿孔的四角有斜出的直線。一種是兩面都有四角斜線和錢背穿上有一間點,穿下一彎形朝上。又有一種是用比較厚的“大泉五十”,刮去“十”字,另外剪取五銖的“銖”字補上去的。還有人說是三國時東吳孫權所用的三等錢中最小的一種。

  現在內蒙古發現的這兩枚,“大泉五銖”錢。與上述種種記錄均不相合。如果說這種錢是東吳孫權所鑄,則其流通區域當在“鼎足而三”之內。但吳國的轄境與陰山腳下的內蒙古遙隔數千里,而且中間還隔著魏國曹操的統治區,所以說是吳錢流入內蒙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有人指出這種錢是在23年王莽倒台後,其所鑄的貶值減重的“大泉五十”錢,已失去其法律上的強迫性,不能再以一個當五十個來使用之後;劉秀雖已上台執政,但還沒有在40年正式鑄造其建武“五銖”之前的這二段時間之內,北方某地的官方造幣廠用武帝“五銖”和王莽“大泉五十”兩種錢為模範,鑄造而成的“大泉五銖”錢,它是當時某一地區的正式流通的貨幣。這個說法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