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枚錢幣說青銅器的銹色 價值幾何

銅器的銹色由於南北地域不同,埋藏條件的差異,所以外表迥然不同。南方地下水位一般比較高,銅器處於高水份埋藏狀態,這種青銅器基本沒有銹色。譬如“越王劍”。“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編鐘等。南方也多出所謂“水坑器”。此種銅器外表呈現灰色,銹層一般極淺。

北方銅器以“干坑”銹色最美。而且髮色多種多樣。但是由於地域和土壤條件不同,銹皮花樣繁多。而所謂“髒坑”,可能土壤的腐蝕性較大的緣故,出土銅器朽爛者頗多。所以內行常以“山西坑”,“河南坑”、“陝坑”、“京坑”等名目區分之。

 

國家“文物保護法”對於青銅器的控制甚嚴。大件青銅器一般人可能擁有的機率不是太多。故此貼主要說及中小件青銅器。

古代青銅器按鑄造工藝來分,一般為范法、失蠟法、翻沙法。范法鑄造有泥范、陶范和金屬范之分。范就是外模。它與內芯配合,澆鑄成件。范法工藝沒有拔模斜度。錢幣的字口可以鑄得十分精準。而翻沙法工藝,模是實樣,只是由於金屬收縮率的原因,此實樣要比鑄出產品大些。由於實樣模在生產時要從沙中頻繁起拔出來,所以必須要有拔模斜度。而失蠟法屬於精密鑄造工藝,一些鏤空件就是此種工藝的產品。譬如冰鑒等。唐代的青銅鏡多為范法工藝。但是並不排除其中的精細品有失蠟法工藝。到了宋代,除了少數銅器還沿用范法和失蠟法之外,絕大多數民用器物已經普遍採用了翻沙法鑄造生產。

依據各個時代不同的鑄造工藝特徵,鑒定特定時代的青銅器。比方說戰漢之前的錢幣為范法鑄造,而仿製品卻為翻沙法工藝。翻沙法工件的表面會產生鑄痕和沙眼、缺口等等。用這個方法進行觀察,可以鑒別出唐代及以前的偽品青銅鏡和錢幣。

 

宋代錢幣採用的是翻沙法生產。工藝簡便,生產量極大。需要的鑄母數量也多。正因為此,現在能發現的宋代母錢數量也有不少。宋錢均為實樣模,無清代錢的雕母。實樣模可能多為木質。木質祖母錢批准生產之後,被用來生產母錢。母錢均為銅質。根據生產目的不同,有銅質和鐵質錢。其中生產鐵質錢的銅母錢也稱之為鐵母或者鐵范銅。宋代母錢多為實際生產時使用,所以大多數都有生產用磨痕。這是鑒定要點之一。對於沒有任何生產用磨痕的所謂宋代母錢,要分外警惕之。

青銅器按出土之後的狀態區分為:生坑,半生坑,熟坑等。生坑青銅器一般容易辨識,不容易辨識的是熟坑和無銹皮的銅器。簡而言之,青銅器的銹皮,既有普遍性的干坑紅綠色銹和水坑的灰皮銹,同時也有許多的特例和極端銹色。這都是特殊的地下埋藏條件所形成的。不過,青銅器的銹色有共性,銹色分層,脫落自然。有的晶瑩如綠色寶石,有的紅色閃爍燦爛。有的樸素無華似山野村姑。

青銅器偽銹的一般共性:銹層淺而且軟。用刀或者椎輕佻之即可脫落。真銹則顯得脆而堅硬。偽銹脫落部位有的露出銅色,有的露出淺紅色。由於水銀古銅銹和紅色銹一般較為開門,所以現在造贗者試圖仿製這兩種銹色。仿製工藝也是五花八門。判斷起來要特例特鑒,具體性況作具體分析,沒有通用的標準。唯一不可能仿製出來的是某些真銹的礦化(結晶)特徵。青銅器的礦化結晶銹層有兩種,常見的結晶銹就是所謂“硃砂銹”。這種銹由於結晶性好,所以無法仿製。另外一種是在硬綠銹的厚銹部位或者器物轉角處,在硬綠色的銹皮之下,會有墨綠色的結晶銹。這種墨綠色結晶銹呈現礦化的石質解理構造。一件青銅器如果出現上述這兩種結晶銹,可以釋疑斷為真品。

硬綠銹的仿製,當前主要是銅綠粉和膠質混合物噴塗或刷塗而成。個別高檔品也會出現真銹移植者。對於水銀古銹和返銅(金)則採用了電鍍器物底子的方法。對於磨損度則採用了滾桶式清砂機進行處理,使之稜角圓滑。而綠色銹上的紅斑,有真銹移植現象,也有塗紅色漆者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