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銖有什麼罕見樣式 歷史發展怎樣

  太和五銖有什麼罕見樣式 如今存世量有多少

  太和五銖為北魏建國百年後,於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首次鑄造,史稱北魏“第一錢”。據相關史籍資料載曰,北魏在平城建都近百年,歷經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六帝。其間一直使用布帛,遍佈所有公私交易,計價、奉餉、稅收、賞罰、軍用等,均以布帛作媒介等價物交易。據《魏食貨志》載:“魏初至太和,錢貨無周流。”

  

太和五銖有什麼罕見樣式 歷史發展怎樣

 

  直至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始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類似漢五銖。穿上下加鑄“太和”二字直讀,小平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亦有增筆。其錢體大小輕重不一,一般大者直徑約25毫米,重3.5克上下;小者直徑約2毫米,重2.5克左右。由於這個期間准許私鑄,是故造成官鑄與私鑄並行,大型者多為官鑄,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因而版別較多。

  

太和五銖有什麼罕見樣式 歷史發展怎樣

 

  太和五銖鑄行後,僅流通於京師(今洛陽)一帶,而不入徐(州)揚(州)之市,故未能成為北魏的統一通用貨幣。加上允許私鑄,至後期劣質錢充斥,有所謂錢放在海裡沉不下去之說,故民不樂用,造成物價劇烈波動,民間只好多繼續使用布帛等用於交易。因此,太和五銖總的來看,鑄量相對有限,存世不豐。故有關譜定級其在珍普之間。

  太和五銖從何而來 歷史發展怎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漢鑄直百五銖;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孝莊帝永安二年(529)鑄“永安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形制似“永安五銖”。蕭梁初期,曾鑄“大樣五銖”;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鑄“常平五銖”。581年,隋統一後,另鑄“開皇五銖”,結束了長達一百餘年幣制混亂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鑄“
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太和五銖有什麼罕見樣式 歷史發展怎樣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五銖錢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後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

  

太和五銖有什麼罕見樣式 歷史發展怎樣

 

  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氾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