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五銖古錢幣詳情解釋與圖片鑒賞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六年復鑄五銖錢。直徑2.6厘米,穿0.9厘米,厚0.1厘米,重3克。錢文清晰,字體方正。粗糙者為東漢初期,精美者系東漢中期鑄行。

 

東漢建武十七年五銖銅質母範,邊長140mm,內寬76mm,內有錢面、錢背各四枚,背刻“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大(太)僕監掾蒼,考令通,丞或(國),令史鳳,工周儀造”等銘文,極為罕見,銘文中有準確的帝王紀年及製作時間、鑄錢屬官、工匠姓名等內涵,為佐證史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和標本,對於研究東漢幣制沿襲及鑄造工藝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此范保存極完美,難得 相關鏈接: 東漢建立之初,由於王莽亂政後的經濟秩序尚未恢復,地方豪強和割據勢力各自為政,導致貨幣雜用布、帛、金、粟和前朝舊錢;為適應市場對貨幣的迫切需求,時任隴西太守的馬援上書,闡述“富國之本,在於食貨,宜如舊鑄五銖錢”之主張,得到漢光武帝劉秀的認可並採納之。

 

《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亂後,貨幣雜用布、帛、金、粟。是歲,始行五銖錢”。恢復使用五銖錢制後,對於商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實物貨幣曾一度復興,給商業流通帶來諸多不便,但作為法定通貨的五銖錢始終未退出流通領域。 是品建武五銖銅范母為長方盤形,有邊緣,面大背小,四角圓削;內有錢模八枚,其中陽文“五銖”面背各半,兩兩相向;其錢體規整,製作精美,“五”字交筆彎曲,字體肥碩;“銖”字金傍部首三角頭較大,四點偏長,朱部圓折,上短下長。其中心有圓形主澆道,根部有四條短澆道與錢模相連,並利用錢模邊緣相切之方法,可有效解決靠邊錢模的澆鑄問題。其范內邊側有陰陽定位孔榫,以便合范準確;范背有十字形加強筋,左邊上下有陰鑄二十六字銘文:“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大(太)僕監掾蒼,考令通,丞或(國),令史鳳,工周儀造”。是范為銅范母,可用來打制泥陶子范,然後進行疊鑄。其銘文中有準確的帝王紀年及製作時間、鑄錢屬官、工匠姓名等內涵,為佐證史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和標本,對於研究東漢幣制沿襲及鑄造工藝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