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正元寶,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此錢鑄造欠精,銅色褐紅,錢徑約2.2厘米,重約2.6克。錢文為隸書體,旋讀。多光背,背有星月紋少見。 另有一種大樣錢,文字稍遜,“元”字右挑,數量略少。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王建永平五年(公元916年)改元通正,同年鑄造通正元寶。錢面文基本屬於隸書體,錢文旋讀,錢背多光素無文,也有上鑄星紋、月紋者。錢體較薄,小於開元錢。《泉志》:“李孝美曰:按此五錢文皆王氏父子年號,當時所鑄,並徑七分,重五銖,形制粗惡,今世所存甚多。余按:通正、天漢、光天、乾德錢皆重三銖,獨鹹康錢重三銖三絫。”
鑄造背景:唐壁州(四川導江)刺史王建,從894年開始,先後兼併西川、東川和漢中之地。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子王衍繼位,以奢侈荒淫、刻薄百姓著稱。925年,後唐莊宗派兵滅前蜀。
鑄造時間:(公元916年)鑄行。
特徵:鑄工較粗,大字版有鑄造精美者,稀少。
方孔錢來作為流通貨幣,方孔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這種元寶非常獨特,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當時的經濟情況。為此,眾多收藏家都紛湧而至,以期能夠找出保留完好的通正通寶,以滿足當代經濟研究所需。從而可預計,其收藏價值、研究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