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收藏市場的逐步繁榮,很多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古玩以及藝術品收藏。而古玩因為更具有歷史參考價值和文化內涵總是備受人們歡迎。因此,近幾年來我國內古玩市場也是一片繁榮。
古錢幣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收藏家關注的熱點。因為在我國的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貨幣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色。並且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的專制統治下,幾乎每一任皇帝的更替都將伴隨幣制的改革,因此我們在研究古錢幣的時候也是在認識和瞭解一段歷史。
清初一百年以
銀錠為主幣,徵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份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隨後,清代
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p#副標題#e#
到了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衝擊。
清朝末期,連年戰火,銀元被侵略者大量收刮,紙幣由此應運而生。至今為止,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掌握清朝幣制發行歷史,有助於收藏者熟知錢幣收藏知識,有助於收藏過程中真假辨認,有助於投資的順風順水。